名家名作

威海女孩刘雅菁用光影“绘”出海草房

2016-03-16 0人评论 2024次浏览

      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在颁奖典礼上,主办方特意安排来自威海的父女刘向城和刘雅菁同时上台领奖。刘向城以作品《鲁南石板房》获得第八届“人类贡献奖”年赛“建筑文化类提名奖”,而女儿刘雅菁以组图《纪念长椅》获得“建筑文化类记录奖”。在现场,27岁的刘雅菁以流利的英语接受了采访,父女俩成为当天的亮点。

 

 

 在第八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颁奖典礼上,刘雅菁(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络委员会和NGO国际大会主席格莱特合影。
     

       刘雅菁,连续多年跟踪拍摄海草房,获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摄影专业硕士学位,正在攻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摄影专业博士学位。在她追逐梦想的身影上,可以看到威海年轻一代自强不息的力量。

 

 

 

     多年来偏爱纪实摄影

     刘雅菁在第八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中获得建筑文化类记录奖的作品《纪念长椅》,是她在英国留学时拍摄:黑白影像中,长椅是这组照片的主角。在图说中,刘雅菁写道:在英国,长椅是一种独特的纪念方式。无论是在城市的公园里,还是在森林中,或是在郊区的空地上,这些有着小牌子的椅子随处可见。每一个牌子的时间和内容都不同,但都是为了纪念去世的人,这让空气中随处蔓延着记忆的味道。

“死亡本来是一件很阴冷的事情,但是这些长椅却让人感到很温暖。”刘雅菁说。从这组照片中,可以看出刘雅菁摄影作品的一贯特点:忠于纪实摄影,偏爱黑白色调。

     7月17日下午,刘雅菁在家中收拾行李,准备赴新加坡。沙发上放着一摞24寸的海草房照片,是刘雅菁前两天刚刚亲自放大的。不远处的一个橱柜里,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用于冲洗照片的药剂。

     在刘雅菁的作品中,海草房是主要拍摄对象。对海草房的跟踪拍摄源于2007年,那年,刘雅菁读大一。她利用假期去荣成拍海草房,从此痴迷上用相机定格海草房,此后的每个假期拍海草房都是必不可少的安排。这期间,同样爱好摄影的父亲给了她很大的支持,陪她去找海草房。父女俩一开始是去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荣成市俚岛镇烟墩角村等拍客们经常去的村子,后来则是拿着地图,挨个村子走,寻找海草房。刘雅菁还记得她第一次见到海草房时的感觉:“敦敦实实的大房子,像极了憨厚朴实的胶东人民。”刘雅菁不仅拍摄海草房,还了解海草房的制作工艺、建筑特点等。了解越深入,刘雅菁对海草房的感情越深厚,镜头下的海草房也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她用镜头记录下了海草房的历史变迁。

      手工上色“绘”出独特味道

      刘雅菁的海草房摄影作品很特别,色彩看起来有些“怪异”,如油画一般,仿佛在静静地诉说海草房的古老和神秘。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传统的手工上色技法,这是刘雅菁慢慢摸索出来的。

      2011年,刘雅菁以优异的成绩被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学院之一——伦敦艺术大学录取,同时,受海草房拍摄的启发,刘雅菁仍然选择“历史与记忆”作为研究方向。在伦敦艺术大学读研期间,刘雅菁一直在思索用何种方式来表达传统的海草房和现代生活的冲突,如何传递出海草房原始生存的真实状态。直到偶然一次,刘雅菁在英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19世纪的手工上色照片,这些照片看起来很神秘,并且能够把人的思绪带到历史之中。那一刻,刘雅菁一下想到了海草房。

      刘雅菁以前便知道这种技法。“小时候都是黑白照片,老人觉得不吉利,就会手工给照片涂颜色,但是西方的手工上色的技法和材料和中国的完全不同。”刘雅菁十分兴奋,她向学校里的教授们咨询这种技法,但是教授很遗憾地摇摇头,他只见过人工上色的照片,从来没有尝试过。刘雅菁开始在英国查找很多资料,探索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那时我试过很多材料,虽然可以上色,但涂上的颜料很难干。”刘雅菁假期回国后,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喜欢摄影的父亲也从来没有尝试过,但是他想起了一个人——刘雅菁的姑奶。刘雅菁说出自己的困惑后,姑奶立即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只因少了一道程序。按照姑奶的办法,刘雅菁实验后果真灵验,“以前为一张照片上色,需要几个星期,但是现在3天内就可以完成。”

      中国和英国手工上色的方法不同,但是海草房是中国的,刘雅菁最终选择了用中国的方法,并且参考了欧洲的色调。“因为我喜欢英国画廊里油画的基调,很有怀旧的感觉。”至今刘雅菁仍然记得,教授第一次看到她手工上色的海草房时的表情: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直说:“So nice!”(太漂亮了!)

刘雅菁手工上色的海草房摄影作品,在伦敦艺术大学的毕业展上吸引了观众和策展人的目光。2013年,她的海草房作品应邀在伦敦东部艺术区布莱克画廊展出,该展览被纳入London Art Fair(伦敦艺术博览会)。

     毕业回国后,刘雅菁也得到亮相的机会。2013年5月28日,刘雅菁的数幅代表作亮相世界级艺术殿堂——中华世纪坛,以黑白胶片拍摄,采用独特制作方式的海草房系列作品勾起无数观众的怀念之情。其中一名专门为新华社和中国图片社放大收藏级别照片的老技师看到刘雅菁的手工上色作品时也赞叹不已,还与她交流制作工艺。

      记录是为了更好地留住

      回国后刘雅菁感受到国内摄影理论的研究和理解还有待于发展。已获硕士学位的刘雅菁选择继续出国深造。现在国内摄影理论多是来自国外,我想有一天可以形成我们自己的摄影理论体系。”刘雅菁说。日前,刘雅菁已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摄影博士学位。

      刘雅菁的道路看起来顺风顺水,但是背后也有少为人知的付出和坚持。刚开始学习摄影时,她每年寒假都在荣成烟墩角拍天鹅,拍客们都架着“长枪短炮”在岸边拍摄。那时刘雅菁拿着父亲陈旧的相机,只能站在海边的礁石上拍摄天鹅。潮涨潮落,刘雅菁往往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在寒冷的冬天任海水打湿衣裤和鞋子,但是专注拍摄的她却全然不知。为了拍摄日出及炊烟中的海草房,她和父亲经常早上三四点就起床,半夜回家。为了拍摄风雪中的海草房,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奔走,浑身冻得冰凉。刘雅菁所有的假期,几乎都献给了摄影。

 

 

 

      刘雅菁是一个要“尖”的人。在伦敦艺术大学读研期间,第一个学期她因语言不适应,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是她并不甘心。在伦敦艺术大学,每天晚上,刘雅菁都是凌晨两三点睡觉,以超出别人的努力慢慢得到老师的认可,最终以前四名的优秀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作品展时,刘雅菁没有想到,她的作品被教授安排在一进门最显眼的位置。这对于一个毕业生来说是一种荣耀。当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刘雅菁激动地给母亲赵丽金打电话:“妈妈,我终于理解了你说的那句要为祖国争光的含义了。”

      近年来,艰苦的付出也得到回报。刘雅菁的摄影作品曾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春节文化摄影优秀奖,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获奖证书和奖杯在刘雅菁家中随处可见。

      刘雅菁的付出源于骨子中对摄影的热爱。刘雅菁一直很痴迷于在暗房冲洗胶卷的过程:“当照片在药剂中慢慢显现时,经常给你意外的惊喜。”但是,刘雅菁坚持纪实摄影的动力还在于它记录历史的本质。

     在追踪拍摄海草房的过程中,不断消失或者因失修塌陷的海草房让她感到心痛。“我拍摄海草房,除了想记录海草房的历史和变迁外,更是想让更多的人关注海草房,弘扬我们的历史与文化,让海草房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刘雅菁说。

共有0条评论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